深化改革 攻艰克难 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步伐
——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报告
28365网站党组书记、局长 董迎玺
(2015年8月11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着力推进了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进程,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根据会议安排,现就近年来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近年来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双重领导体制优势充分发挥
一是政策支持更加有力。(1)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济政〔2014〕39号),《济源市人民政府 河南省气象局关于印发济源市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2015—2018年)的通知》(济政〔2015〕25号)等文件。(2)将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济源市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将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写入《济源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将气象现代化重点项目列入全市“十三五”发展规划。(3)将气象现代化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对各镇(街道)目标考核体系。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有力的促进了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做出特色、做出成效。
二是重点项目全面推进。在市政府和省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了气象雷达站暨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处理中心,按期完成了气象台综合业务平面装修及四屏工作站建设。省气象局高度关注和支持济源气象现代化发展,优先布点,投资1500余万元完成了天气雷达和配套设施的吊装、调试和联网运行。连续三年将济源市纳入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试点市,拨付专项资金130万元,加强济源“两个体系”建设。气象雷达和气象防灾减灾中心投入业务化运行,有力提升了济源市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预警能力。
三是双重财务体制得到加强。多年来,市政府将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实施了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三农”气象服务体系以及镇级气象站建设;购置了应急移动指挥车,完善了气象应急服务系统;建成了7个标准化炮站,不断更新充实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施;气象工作人员津贴补贴、绩效工资、文明奖足额到位,各项地方气象事业发展维持类经费保持稳定,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是部门合作不断深化。近年来,市气象局与市水利局、农牧局、环保局、国土局、林业局等单位建立了广泛合作机制,联合开展服务,组建了涉农专家联盟,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会商,开展农业气象的决策咨询服务和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指导。与邮政、民政、烟草、电力等部门合作,开发专业性、针对性强的气象服务产品,加强部门联动,强化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完善农村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不断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
一是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不断完善。全市初步形成了气象卫星、气象雷达、区域自动站和移动应急指挥监测为一体的立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目前,已先后在全市16个镇(街道)建成了气象信息服务站、自动雨量监测站,实现了防灾减灾重点地段气象监测预警全覆盖。建立和完善了济源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和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建成了6个多要素区域自动站、15个自动雨量监测点和4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气象监测预警和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
二是预警预报能力不断提高。我市建立了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和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系统,开展了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预警预报能力不断提高,灾害性天气过程无一漏报,24小时晴雨(雪)预报准确率位居全省前列。
(三)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防灾减灾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市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机构、制订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印发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在全市各镇开展了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镇建设工作,2014年五龙口镇被中国气象局确定为“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镇”。
二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能力不断增强。建成了气象灾害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完成了高标准的气象影视宣传中心的建设,实现了天气预报栏目上节目主持人。在全市安装了415个气象预警大喇叭、16个电子显示屏。组建了924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通过决策服务平台、华云手机短信、报纸、电视、广播、新浪政务微博、微信等及时发布天气预报预警和为农服务信息,不断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能力建设。
三是气象服务效益取得新成效。市气象局准确预报高温、暴雨、大雾、雷暴等灾害性天气,及时有效做好气象服务,积极为两会、春运、三夏、三秋等重大社会活动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拓宽服务渠道,建成“三站合一”的标准化气象科技示范园2个,镇级“两库两室一平台”的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7个,推进了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开发利用云水资源,现拥有人工增雨作业火箭5套、双“三七”高炮5门,每年不失时机开展人工增雨(雪)、防雹作业,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四)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始终坚持“全员参与提高素质,全力争创一流业绩”的竞赛方针,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全省各类岗位技能竞赛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进一步加强气象科研项目管理,2015年出台了《28365网站科研工作管理办法》,科技局批复科研项目1项,自筹资金自立科研项目5项。不断改善队伍结构,鼓励职工攻读在职本科、研究生课程。积极参加中国气象局、省局组织的远程教育和业务培训,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五)气象法制环境进一步优化
市政府大力支持气象部门依法加强社会管理职能,将气象行政审批纳入联审联批程序,进驻市民之家行政服务大厅,服务满意度逐年提升。将气象局纳入市安全委员会和规划委员会,颁布实施探测环境专项保护规划,建立了依法保护探测环境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气象部门依法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及时查处各类气象违法案件。重点加强防雷安全社会管理,强化城乡规划、新型城镇化、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开展了气象法律法规宣传月活动、配合人大执法检查,促进气象法律法规贯彻落实。
二、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当清醒看到,与新常态、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济源市气象现代化领导、组织有待健全。近年来尽管市政府一直把气象现代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定期听取工作汇报,但气象现代化领导组织还不健全。
2.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有待完善。农村气象信息的接收和应用能力仍不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3.公共气象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加强,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发布时效和覆盖面有待改进。
三、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随着我市中原经济区新兴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济源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更为明确,背负的期待也更为厚重。根据市委、市政府和河南省气象局的要求,新形势下,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2018年底前,济源市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基本满足济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求、符合国家和河南省气象现代化要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成与气象现代化体系相适应的新型气象事业结构;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居全省先进水平,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气象为农服务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居全省领先水平。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河南省气象局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切实抓好《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济政〔2014〕39号)、《济源市人民政府 河南省气象局关于印发济源市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2015-2018年)的通知》(济政〔2015〕25号)等文件的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着力破除制约气象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推进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现代化建设
一是推进气象站观测自动化建设。建立完善气象雷达、自动气象站、应急移动指挥车等监测系统;加密布设城市及镇级自动气象站,对镇级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自动雨量站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全市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和水平;建成精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系统,不断提升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水平。建设高标准气象科技示范园,配置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设备,加快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建设步伐。
二是完善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建立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网、雷电灾害监测网、农业气象监测网、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网、森林防火气象监测等网络系统,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三是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依法加强气象设施探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列为规划委员会成员的作用,会同城建、规划等部门完成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纳入城镇总体规划由市政府公布实施,并竖桩立界,建立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区。
(二)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系统现代化建设
建立与综合观测体系发展相适应的快捷高效的装备技术保障体系和信息网络与数据处理系统,提高综合观测与信息网络系统保障能力。重点建设市级监测数据处理系统,建设完善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发展集约高效的气象通信网络系统和气象装备保障体系。
(三)加快推进气象预报预测体系现代化建设
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度。优化气象预报业务布局,建立完善集约化的预报业务流程。开展镇、街道及重点区域精细化天气预报,完善分灾种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提高灾害性天气分区预警准确率和预警时效。
加强现代气象预报系统建设。充分发挥济源气象雷达和防灾减灾中心的作用,建立完善济源市短时临近精细化预报预警系统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发布业务系统,加强对突发强降水、冰雹、大风、高温等气象灾害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报预警。
(四)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现代化
一是强化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制定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工作目标和任务,将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列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建立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制度体系和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
二是加强气象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实现气象灾害分灾种的专项应急预案全覆盖,建立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地方管理体制,将人员经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并列入财政预算。
三是提高农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深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有针对性的推进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科技示范园建设,整合形成农村气象综合信息“一键式”发布平台。
四是提升城市气象服务水平。重点开展城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开展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推进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网格化管理机制建设;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建立环保与气象数据交换规则和信息传递模式,建立高速公路预报模型和服务系统,加强济源城区暴雨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加强森林火险天气中、长期预报,提升地质、水利、林业、旅游、电力等重点领域气象服务能力。
五是提升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应急服务水平。建设市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高预警终端覆盖率,着力解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最后一公里”问题;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覆盖全市的气象灾害普查数据库和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库,建立完善敏感行业致灾气象条件指标体系。
六是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综合能力。建设市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与省级平台联网,建成一流的省、市、镇和作业点四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综合业务系统。围绕合理开发空中水资源,保障全市粮食生产安全、大型水库常态化增蓄,烟草、核桃、冬凌草等重要经济作物实现防灾增产作业任务。建设布局合理的人工影响天气地面固定作业点,提高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覆盖面。
(五)提升气象现代化支撑保障能力
组建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完善合作攻关机制和科研激励机制,坚持开放集约,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业务发展;开发人才资源,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实施人才支撑工程,健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促进气象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为农服务等机构,落实人员,建立完善相应投入保障机制;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完善机制,壮大气象科普事业;依法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加强气象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工作,依法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监督检查、重点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评估、预报预警统一发布等工作。
(六)着力实施重大工程建设
重点实施济源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工程建设项目,抓好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国家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工程、“三农”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等项目建设,并将气象现代化重点建设项目纳入济源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省气象局有关专项规划。
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切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河南省气象局的统一部署,认清形势,乘势而上,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为实现济源气象事业二次腾飞,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新济源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版权所有@28365网站
电话: 0391-8326009 | 邮编:459000
技术支持:煜智网络